
其實,《歷史狼煙舞台起 淡水人說淡水事》是大二選修「旅遊資源與報導」課的一項功課。每年十月左右,文化局與區公所總會盛大舉辦為期半個多月的淡水環境藝術節,其中西仔反傳說更是每一年藝術節的壓軸大戲。而我的授課老師——陳秀玲更已連續幾年攜子參演,可謂元老級的班底了。
那時常常上課遲到或曠課被扣分的我,在陳秀玲老師不斷地加分利誘下,最終選了這場活動作主題報導。怎知,一入戲劇深似海,原本我動機單純,僅僅為了不掛科,竟不知不覺深入在故事中的歷史脈絡裡,隨著大量的資料收集,再看完兩場彩排,我才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只是在做功課」。
既然有如此因緣,那我似乎可以藉此機會,為這段漸被遺忘的歷史事件,做得更多一些。
於是,第一場正式演出當天早上,我推翻了原本只打算寫五百字左右,敷衍交差的草稿,重新梳理報導角度和採訪大綱,臨時拜託老師幫我約訪演員廖邱堃、總監吳忠良、文史工作者馬馨明老師及幾位風雨無阻,年年相挺的素人演員。
雖然最後由於篇幅關係,無法把馬馨明老師和幾位演員的採訪寫進報導裡,但他們帶給我的感動,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尤其是年邁的馬老師,他對淡水有極深的情感,論起清法戰爭時中氣十足,把史書上記載的幾小段文字,說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當他說到戰爭結束後,稍微停頓了一下,語帶愁緒繼而談起那些堆積在出海口,阻礙敵軍前進的石頭與沙袋,加劇了淡水河積淤情況,造就本來依靠舟楫之利而興盛發展的淡水,急速衰敗,釀成不可挽回的頹勢。
所以,戰爭的勝利者,真的是完全勝利嗎?
可是,如果沒有打贏這場戰役,今天的淡水又會是什麼樣的風景呢?
這段的故事,就像快要被「新老街」擠兌並取代的,真正的淡水老街——重建街,漸漸隱沒在時間洪流裡。

公演完畢,我不自覺感慨:會不會有一天,流傳在淡水老街上的,真的只剩下鐵蛋、魚酥,與阿給?
或許這天不會那麼快到來吧。至少,至少,淡水老街福佑宮裡的「估昭天翌」匾額,以及重建街口鐵皮寮下,面朝著出海口方向的有應公廟,皆是實實在在,見證和記錄著淡水興衰的載體。
只要我們對土地的情感共鳴還在,那故事就不會消失......
我說不出,這場活動實質改變了我什麼,總覺得從一開始蒐集資料、參與彩排、安排採訪、拍攝正式演出拍攝,再一直到後制照片和撰寫報導的這一大段時間,我感覺被這些人,這些故事懷抱滋養著,親近無比。
後來,凡是友人從馬來西亞來台灣玩,我帶他們導覽淡水,都不免要提及這段美麗而哀傷的《西仔反傳說》:
「你知道嗎?台灣有很多媽祖廟,唯有淡水福佑宮媽祖是全台最會打仗的,當時法軍入侵,戰情膠著,媽祖聯合清水祖師和蘇府將軍大顯神通.........」

(本編採訪後記寫於2019.07.21)
延伸閱讀:《歷史狼煙舞台起 淡水人說淡水事》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