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說佛經是念給死人聽的,即使是從小生長在佛教家庭的我,也難免有此想法。
記得那次剛開始誦經,冷風直沖沖吹進陰森的戶外靈堂,一幅幅橫的豎的輓聯被吹得胡亂飛舞,像是不甘被懸掛在鐵條上的靈魂,加上不時傳來哀慟的啜泣聲,使我急切盼著經典裡的一字一句能祥和周圍潛動著令人不寒而栗的詭異氣息,和傳說中肉眼看不見的「冤親債主」及「魍魎鬼魅」。
說也奇怪,在法師洪亮的誦經聲帶領下,每每念到「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慌恐顫動的心瞬間就被一股暖流環抱著,暫且得到安定,任憑冷風吹嘯,也只感到清涼;念著念著,忽然又發現,每一經句,好似一句句祝福,殷切祝福著離開和留下的人都能不驚、不怖、不畏地面對世事無常。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好笑。
兩年多前,好不容易下定決心來臺求學了,還滿心忐忑,一下擔心天災、一會兒擔心人禍、接著又怕自己水土不服、無法適應新環境,諸多憂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直至起飛前幾天,終於不得不的承認,所有負面的顧慮都源於自己不捨得脫離舒適圈,離不開故鄉故土。
印象非常深刻,姐姐在那時不經意跟我説了一句話,如當頭棒喝,使我豁然開朗。
她説:「永遠都要記得自己本來就一無所有,那便一無可失了。」
或許是因緣巧合,隔天我收到摯友從臺灣寄來蔣勳的新書——《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去旅行》。隨意翻閱后,書中一段話竟莫名與姐姐的話相呼應:「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許許多多的『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
而會捨不得其實是因爲害怕失去,害怕面對未知吧。
這才想起曾讀過的一句經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明明早就熟讀的文字,總得過一段時間,遇到了困境後才真正體會。因此我發現,未必一定要把《金剛經》看作為古老的宗教經典;有時候我反倒覺得,《金剛經》像是一質樸的陶缽,一遍一遍的念誦,或是默讀,形成一種穩定的音律,盛裝著那些蠢動著的紛亂苦惱,以及諸多糾結難分的「捨得,捨不得」。當心緒在經句間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沉澱下來,那些艱澀難懂的文言文仿佛也逐漸清明透亮起來。
似乎懂了,世間所有「捨得與捨不得」,好像并不那麽重要了,只願心無挂礙,遠離了一切由心而生的恐怖,也因此,所有的心念便不再顛倒妄想;而不論是捨得或捨不得的,都不再執著,終于學會隨緣 祝福。
亦如這一整部令許多人懵懂而產生誤解的文字,及玄虛難懂的意境,不急著逼自己讀透,解透;真正的經典經得住時代的淘汰和考驗,哪怕一字一句,只要讀過都將潛伏心中,靜待歲月發酵,時機成熟,便可恍然瞭悟。
「云何降伏其心?」始終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與方式,但我想唯有捨去掛礙,試著安心,心安了才有辦法讓自己安住在任何境界之中,隨遇而安,得大自在。
(*本文榮獲2017[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 佛誕節徵文] 佳作獎)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