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得台灣【2015大專院校生命故事徵文比賽】第二名。)
生命究竟是什麼?
我一度以為,死亡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對於死亡,我們恐懼得太多,接受得太少;未知的太多,了解得太少;困惑的太多,認知得太少。因為,這個話題在華人社會是令人忌諱的,它充滿了各種各樣陰森又恐怖的迷信傳說,可笑的是,這些傳說都是從活著的人嘴裡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而它的出場方式總是太突然,令人既害怕又不得不去面對。
佛教稱之它為無常。
當救護車奔馳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奶奶毫無生氣地任由醫護人員擺弄,他們在她身上紮了好多針孔仍不見鮮血湧出、又不斷施做心肺復甦術,企圖探測和拯救百歲人瑞時有時無的生命跡象,短短二十分鐘的路程,一路顛簸,像經歷了一個世紀這麼久,忐忑不安與焦急的情緒釀成淚水,擊潰堤防。
車上沒有紙巾,醫護人員遞給我一卷紗布,待我把眼淚和鼻涕抹去後,他說:「你要準備好,奶奶在路上會隨時離開」 我的心跳,彷彿與奶奶一同停止了,她的身上被一團陰暗的雲霧籠罩著,倒映在我的一雙眼眸中,不知道那是什麼,它隨著恐懼感的加深越發壯大,甚至快要把我吞噬!
那一刻與無常如此貼近,而我是如此的無能為力,顯得慌亂如瘋子般指著空氣大罵:「我阿婆是佛教徒有菩薩罩著,袮們不可以就這樣帶走她!」我以為,偽裝成憤怒的樣子可以嚇阻死神的腳步,卻毫無效果,護士說又偵測不到奶奶的心跳了。
我這才知道,原來我並非自己想像中的坦然,我還是很恐懼的,想要把死神推拒在我愛的人之外!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害怕失去。
於是,在搖晃不停的救護車裡,我念起了大悲咒,信仰是我最後的希望與心靈依止之處。我卑微地祈禱著,能不能有更多的時間讓我盡孝,哪怕是多一天也好,讓所有被奶奶帶大的子孫都回來,從容地向奶奶告別。
奶奶最喜歡熱鬧了,到了生死關頭終究將腳步放緩。
「阿婆,從小被妳疼愛到大,這次換我照顧妳。」在醫院的那八天,我幾乎天天去探望,輕聲地在奶奶的耳邊與她說話,可惜奶奶累得睜不開眼睛,偶爾發出一聲呻吟,好似控訴鼻胃管帶給她的不適與痛苦。
想起了小時候,我喜歡坐在藤椅上聽奶奶娓娓道出唐山遠嫁南陽的精彩故事;長大後,坐不住了,也耐不住性子聽奶奶說話,手機和電腦裡有更吸睛的世界,這時我仍會偶爾「嗯、啊、呀」幾聲來敷衍奶奶。
不知從何開始,奶奶變得神智不清,嚷嚷著過往的親人回來找她;有時空間感還會錯亂,以為自己置身在橡膠園裡,伸手不見五指,不斷大聲命令姑姑點燃煤油燈帶她回家,但她一直在家裡啊!怎麼感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再後來,奶奶連大小便都失控了,進食也越來越困難。
大人說這是老人家「入陰」的現象,將要命終的人必定會看到一些逝去的親友,還有潛伏在周圍蠢蠢欲動的冤親債主。我當時信以為真,不敢親近奶奶。直到最近閱讀《我想念我自己》的原著小說,我才意識到,那樣的症狀很可能就是阿茲海默症!不過,一切都太遲了。
在病床邊,我想著這是不是報應呢?錯過了與奶奶說話聊天,傾聽她的時機;如今說再多的話,卻得不到一句完整的回應。而我,看著無法吞嚥,舌唇乾裂的奶奶,只能一滴一滴地將水滴滴在舌頭與嘴唇邊緣,濕潤奶奶長時間張開的口腔,這個動作有如小時候,婆婆把我抱坐在大腿那樣,一匙一匙地把肉粥往我嘴裡送,一碗粥往往要吃上整個小時。我常回想,是不是因為在撫育最小的孫子,奶奶因此格外用心和深具耐心呢?
病榻上的她令人心疼。生命究竟是什麼模樣?生活機能喪失,又該選擇怎樣的生存模式?把我捧在手心呵護的恩情,我卻僅能以滴水報之……
我感激佛菩薩的慈悲,更感恩奶奶的慈愛,捨不得讓子孫有太多遺憾,硬是拖著腎臟功能衰竭引發尿毒症,導致全身水腫的身軀,給我們盡孝無憾的機會!這一段時間,奶奶用自己的生命為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惶恐的我被逼著正視「生老病死」這套完整的大自然法則,摸索中漸曉生死模樣。
我相信這堂課是奶奶對我的,最後的疼愛。那一天,終要到來。
「阿婆,我們現在要回家了,不論遇到什麼都不要怕,大家都回來了,大家都在妳的身邊」這一次,請讓我擁抱妳的恐懼,接下來的路,我們一起面對,我陪妳一起走完。
後記
生命究竟是什麼?我還沒有辦法完全的解答,但是起碼我領悟到:無常並非無常;它甚至是如常的,隨時都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而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絕非理所當然,每一種關係,每一段緣分都值得用最感恩的心對待,最誠摯的態度珍惜。
奶奶往生後的幾個月,我開始閱讀一些關於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的書籍,在別人的生命故事中自我療愈,比起很多來不及對臨終者道別的家屬,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雖然奶奶把我的遺憾降到最低,可是啊,難免感到不捨!接下來的功課,或許就讓我自己一個人完成,在擁有的時候學會不執著;在失去的時候做到放下與祝福。
我很喜歡《死亡如此靠近》封面上的一段話——「死亡終究是生命裡的一堂課,但我們即使走過最錐心刺痛的離別,留下的仍是愛」。
愛與珍惜,讓生命每一刻的當下,無憾。
*本博客不設公開評論,並禁止任何恶意批評,所有圖文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分享/抄襲/刊登,違者必究。
*若有任何意見,評論,或疑問等,請電郵到gyanho.com@gmail.com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