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踏上一個人的小流浪,坐上火車,沿著鐵路到一個不曾去過的地方,從來不曾出現在馬來西亞旅遊地圖上的小鎮——拉美士。
拉美士是馬來西亞柔佛州昔加末縣的第二大城鎮,人口僅僅約有兩萬人左右,這裡有馬來西亞以南第二個開發也是唯二的天然溫泉,也有百年老字號的“豆沙餅”,還有遠近馳名的果條仔……但是,一碗“有愛的叻沙”更使我感興趣。回顧照片,回憶旅程,我想突破前幾篇小品式寫法,轉而以遊記的方式撰寫拉美士食遊記。因為它,別具意義。
窗裡窗外;窗外是柔佛州居鑾火車站,窗裡是即將踏上小流浪的我。我覺得流浪未必要出國,流浪很可能是一種自我放空,放下自己,才能認識自己。
匆匆,匆匆。第一次做火車,有種錯覺是火車在移動,還是窗外的景色在移動?就好像傳統在消失,還是我們遺失了傳統?
從居鑾到拉美士,鐵路外九成九的風景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油棕園。因為全樹皆有經濟價值,讓70年代還屬觀賞用途的油棕樹在20世紀廣泛並且企業化種植,油棕也因為經濟價值高漲,90年代許多園主將農業保留地改種油棕。雖然馬來西亞目前棕油產量占世界50%,但油棕樹過高的吸水量,卻間接的讓南馬地區連年發生水荒,甚至有越發嚴重的趨勢。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似乎應該要有更好的權衡。
而從居鑾到拉美士也只須要一個小時的車程。
目前,許多馬來西亞國內火車站仍保留英國殖民時代的站牌。一個個直立在火車站旁的站牌,彷彿默默地見證了當地歷史和發展。
在當地朋友的帶路下,終於來到這間經營了30多年的檔口。
從五十多年前開始,拉美士有非常多類似這樣,由住家改建,販賣各種小吃的檔口。經濟蕭條的年代,一家之主通常都出外打拼,或是耕農為生,在家的妻子爲了幫補家用就直接拿出自己看家本領,在自家門口擺檔做生意。那時政府管制較鬆動。
隨著時代變遷,政府在2000年開始關注這些沒有牌照,非法經營的生意,明文規定住家不能從事商業生意。慶倖的是,2000年之前的業主不受影響,只要申請牌照就能繼續營業。
而這間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店,曾經于2011在當地補選候選人大駕光臨的新聞曝光后小有名氣。可是,當地人最津津樂道的其實是經營者背後的故事。因為有愛,讓一碗叻沙在拉美士飄香,因為有愛,陪伴居民們成長的味道得以傳承。
這間小店沒有招牌,食客們都管它叫“無招牌”叻沙,目前主要是由老闆與他的媳婦經營。
時常都說“無聲勝有聲”,我意想不到在拉美士竟是“無招牌勝有招牌”。
老闆育有三子,其中兩位赴國外深造后就在當地落地生根,長子則在本地成家立業。長子原是建築工地的工頭,監督和確保建築工程順利進行,看似人人羡慕,錢途無量的高薪工作,卻在某次檢查一座高樓工地時墜樓身亡,留下一妻二女。
喪子之痛尚未撫平的老闆,在經濟拮据的壓力下,爲了照顧好媳婦,把孫子拉拔長大,只好重新營業。幾年後,老闆的媳婦與一男子相識相戀,找到歸宿,帶著兩個女兒改嫁。老闆以為“前媳婦”再也不會回來了,便想把小店結業,安度晚年。
沒想到,居民在得知消息后,不斷央求老闆繼續營業,在老字號越來越少的年代,每一碗用心烹煮的叻沙都顯得這麼的珍貴。老闆不忍居民失去陪伴他們成長的味道,打消結業念頭。
這次,不再爲了生活,而是爲了服務每一位老顧客,老居民而煮!
與此同時,“前媳婦”看到家公對古早味的堅持,還有村民對老字號的眷戀,深受感動,毅然決然放下工作,下定決心不受分文,每天中午開檔時間回來幫忙。
就這樣一個檔口,三十載風風雨雨的光陰,傳承兩代人的美味,一碗有愛的叻沙,依然在拉美士飄香。
無招牌叻沙,單是配料就有3粒魚丸,5個雲吞,以及炸豆腐和青菜。每碗僅售馬幣3.5,相等於臺幣34塊,物超所值。連食客都說老闆是“佛心來著”。
中午一點開賣,不到下午三點就賣完收檔。要吃要趁早啊!
叻沙的起源已不可考。但,肯定的是它的美味確實是馬來西亞人所深愛的。
而隨著地域不同,也演變出不同口味的叻沙。
例如北馬一帶就是亞蔘叻沙的天下,湯頭較為清透,口味偏酸偏辣,配料以黃瓜絲,九層塔等時蔬為主,再配以粗米粉食用;南馬一代則流行本文所介紹的咖里叻沙,湯頭添加多種馬來西亞本土性香料和椰奶熬煮,極為考究火候,和拿捏眾多香料之間的比例,口感醇厚,口味香辣,有別於北馬人喜愛的粗米粉,南馬人更愛吃配以麵條或細米粉的咖里叻沙;至於中馬一帶較為盛行“鴛鴦叻沙”,獨一無二地結合了蔘叻沙和咖里叻沙,自成一派。
無招牌小店的干撈麵也非常受歡迎。相較於叻沙豐富的配料,干撈麵就簡單多了,燙熟的手工幼面澆上醬油膏,蔥頭油以及特製蜜汁,迅速撈拌均勻,讓每一條麵條都沾染上誘人的色澤,再配上老闆自家燒製的叉燒即可上桌啦!
品嚐美味的當下,我被這家“無招牌”的故事深深感動,飽足了肚子,彷彿也同時嚐到了滿滿的溫暖人情。
朋友說,接下來要帶我去拉美士僅存的百年老店,還有最傳統的茶室,更少不了遠近馳名的果條仔!!
拉美士食遊記,繼續前進!
未完待續......
(注:本篇食遊記完稿於去年十二月,因其它事故拖延至今才發布,其食物價格可能隨之消費稅而略有增幅。)
敬請期待【拉美士食遊記(下)】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Like!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