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眼睛,炯炯地望着鱼一般贯穿在人群里的女儿,是欣慰,也是一种心愿达成的满足。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沧桑又欣慰的眼神。记得,这种眼神曾在我小学毕业典礼上浮现过,那时,我站在台上,一眼望下正巧碰上一双湿润欣慰的眼睛,里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寄望与托付,托付岁月令孩子历练成长。如今,这双眼神在姐姐的毕业典礼上重现。
晚上,我卧躺在母亲的身旁,听她述说着小时候的故事。
1957年,一位女婴以嘹亮的哭声向世界宣告她的到来。在物资匮乏,重男轻女的封闭年代,女孩自小就必须与家人一同扛起经济重担,小小身影飞奔在广阔胶园里,上学前得把这片胶园的胶杯拔完才被允许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去。
不甘于人生局限在胶园里,抬起头,高大的胶树遮住了天空,仿佛也遮住了未来,阻挡了希望。于是,在课堂里,师长成了她吸收知识的利器,勇于发问,孜孜不倦地学习更得到老师的赞叹。有一回考试,全班的答案一致,连老师也把答案搞错了,独独她的解答与众人相反,甚至站起来,指正老师的错误,全班顿时静了下来,老师再三审查正确答案后,不禁惊讶眼前这个瘦小的女孩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指正老师错误,而且坚持自己的见解,激赏的掌声随之在班上轰然响起。
无奈时势能造英雄,亦能摧毁一个女孩怀抱未来的憧憬。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家里的重担越来越沉重,弟弟们相继求学,志气高昂的女孩不得不以一个姐姐爱护弟弟的姿态向现实低头,主动申请休学,独自一人面对足以改变一生的决定,父亲冷眼旁观,乐见其成,保守的母亲则不敢站出来捍卫女儿求学的权利。甚至连校长亲自登门拜访,请求家长让女儿继续求学,可是千钧重负的经济压力,把女孩的求学梦狠狠地粉碎。
挥别此情此景,当初的小女孩站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拉曼学院前,远方的四方帽高高抛起,母亲的眼光望着半空中的四方帽,童年的梦想像璀璨烟花一样与四方帽一同在空中施放,过往即使憧憬不再了,却转移到女儿身上,将来女儿将继续带着这一份未知的期盼继续在求学道理上奔驰。
夜深了,人也该静了,擦干泪水,我终于明白母亲放任我梦想未来的情怀。那双眼神,对姐姐来说是一份期盼,提醒她在失意时回过头来看看当初单纯的自己;那双眼神,则是一股让我在逐梦过程安定的力量,刚强而温暖,正如母亲的精神。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