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究竟是什麼?
大自然法則也有失常的時候。
第一次,意識到死亡原來離我這麼近,我想起了民間的一句俗話:“棺材裡裝的不是老人,是死人”,阿祥突然間的暴斃帶給大家久久不能反應過來的震撼與錯愕;打開手機裡的信息記錄,我們之間的談話還停留在前一天的凌晨,我還沒回复他便睡著了,那句沒有說出口的道別,成為了至今仍耿耿於懷的遺憾,如心中大石。
隔天一早,六點還不到,我決定去法鼓山。這天,是媽媽的生日,合該是喜悅的心情,卻因為前一天的噩耗,讓我的心情就好像積滿了烏雲,沉重,灰暗。
從淡水到金山,巴士行駛在沿海公路,無心欣賞碧海藍天的風景,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無法自拔地將自己陷入莫名的思緒裡;五十多年前的那天,媽媽出生在這個世界上,而在前一天,阿祥離開了這個世界,二十幾歲的年紀,從此隕落。
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知道,這一趟,不只是為了媽媽祈福,更是為了阿祥祈禱。
在金山區公所下車,再轉車不用十五分鐘即可抵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接駁車停站的地方是法鼓山的三門。走過了這個門,就等於進入觀音菩薩的道場,司機伯伯說,從這條蜿蜒的路往上走,便可到達接待大廳。
我刻意地放慢了腳步,感受雙腳與路面上接觸的觸感,這樣一步步的慢慢走,實實在在地感覺自己在地球表面上活動著,累了的時候便停下來休息一會兒,聆聽潺潺水聲,看著流水發呆,想著人生這條路,又何必走得太快呢?
在半路的時候遇到法鼓山的志工師姐,因緣不可思議,當她知道我是第一次到訪的時候,很熱心的向我推薦導覽配套,我選了時間最長的導覽路線,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扣除了好幾段休息時段,我還有很充裕的時間,讓我用自己的步伐感受這座依山而建道場的美。
·法華鐘樓
志工師姐帶領我與另一位來自澳洲的訪客,雙手合十,口中默念“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南無妙法蓮華經”,一步一虔誠地拾階而上,登到鐘樓之上,問詢禮拜之後,一樣合十默念,繞鐘九圈。

法華鐘重二十五公噸,鐘體鑄造了整部《妙法蓮華經》與一卷大悲咒,乃世界之創舉。
法鼓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觀音法門中最熟為人知的是《法華經》中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法華經》又在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受到極高推崇,因此鑄造法華鐘頗具意涵。
我曾經讀過《普門品》,內容講述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種種威神感應之力,但提到《法華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開經首部經——《無量義經》中的八句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圍繞著法華鐘,腦中自然浮現這八句經文,我看著法華鐘上發願護持《法華經》的多寶如來與在娑婆世間說法的釋迦摩尼佛,“雙佛並坐”好似無聲演說著“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的法義。
師姐說,法華鐘是不開放遊客撞鐘,可是在週六與週末,遊客在參拜法華鐘後,可下樓撞引鐘,其功德與法華鐘是一樣的。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祈願步道
走出法華鐘公園,轉進祈願步道,可直達祈願觀音殿。這一路上,可以看到豐富的自然生態,因為志工們的保護,所有草木都沒有收到破壞,連步道上的小昆蟲都能和諧地與人類共生。
記得走到這一段路,師姐突然彎下腰,正當我好奇她在幹嘛,就看到了師姐完全不畏懼的,把“陳屍”在步道上的獨角獸屍體,撿到一旁的草叢裡,然後合十默念幾聲佛號。原來“眾生平等”這句常常聽到的佛理,透過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就能表現出來了!
在法鼓山園區裡,每一個渺小的生命都被師父與義工們尊重對待著!
·祈願觀音殿
祈願觀音殿於園區第二大樓三樓,是園區中我最喜歡的地方,殿前一方清澈水池,與菩薩法像後的瀑布流水相映,來到這裡,不用做些什麼,觀水既能靜心。
進到殿內,還能祈求大悲水與心靈處方簽。
坐在水池邊體驗觀水禪,身體的每一部分在志工的引導下漸漸放鬆,眼睛微開,看著池中的波紋,然後閉上眼睛,將全身專注在呼吸,觀察著每一次呼吸的長短,全身的起伏。三分鐘後睜開雙眼,發現原本波動不停的水波紋竟然靜止了,而清澈的池水也變得更加清澈!
志工說,其實並不是波紋真的靜止了,而是內心的清淨,能夠影響我們對外在環境的觀感。這就是觀水禪最主要的體驗目的。
心自在了,外在的干擾與境界便跟著消失了。
·
·大殿
大殿位於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的中心點,氣勢宏偉,外圍36根巨大的圓柱撐起整個建築結構,也形成了四條壯闊的迴廊,這一雄偉而樸實典雅的建築,是法鼓山僧俗四眾進行每日早晚課,以及舉辦大型活動/法會的地方,更是全球信眾的精神信仰中心!
園區於1989年覓得此地,2005年落成啟用,期間長達十多年的建造,不少信徒紛紛質疑進度,聖嚴法師對此答道:“我心中的法鼓山已經建好了,你們心中的法鼓山還沒建好嗎?”,這短短一句的回答,充滿了智慧與佛理。
萬法唯心造,建築的形成不過是因緣和合下的結果,再堅固再堅實的形體,即便是歷經千年,終有壞敗的一日,唯有不退轉的道心與靈性才是永恆的。
生命,也是這樣的道理嗎?緣起,相聚;緣滅,離去。
有時我會想,人類是不是要到一些雄偉或遼闊的地方,才會意識到自己是渺小的?
大殿內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與阿彌陀佛如如不動,慈悲地照看著每一位前來參拜的眾生。
釋迦牟尼佛(中)手持說法印與持定印,阿彌陀佛(左)持法界定印,藥師佛(右)手持與願印,象徵滿眾生一切願望,三尊佛像以隋唐時期的風格鑄造,造型質樸,氣勢大方。而每一尊佛像的須彌座皆刻作浮雕,題材都是台灣本土原生受保護的動植物種,一共十二幅,每一幅都栩栩如生,頗具藝術與鑑賞價值。
我不禁聯想,這樣是否寓意著佛陀皆是出自世間,而不是在某一個遙遠的神話國度裡,淨土不在它方,每一個當下保持著純淨無著的心,所處之地即是淨土。
聖嚴法師說:“身體的現象、心理的現象、環境的現象,這些現象加起來,就是生與死。離開了這些生死現象,既不生也不死,既無生也無滅的本來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麼呢?本來面目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執著,心無所住、念無所繫,放捨諸相之後的大解脫、大涅槃。當你對於一切現象的執著心統統放下時,這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來思索的如實境,所以禪宗稱之為不立文字,也稱為不可思議的悟境了。」”
放下,捨得,寫起來才兩個字,可是卻得用好久好久的時間才做得到。
·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公園就在大殿的正後方,地屬整個園區的制高點;開山觀音是法鼓山最早的一尊佛像,也是園區內唯一明代風格的造像,見證了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歷程。
菩薩手持淨瓶與楊柳枝,造型生動,有遍灑甘露之意。師姐說,開山觀音無比靈驗,有一次她的父親中風入院,病情不樂觀,茫然無知的師姐獨自來到這裡,誦念二十一遍大悲咒為父祈福,不久後,父親果真康復了,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決定效仿師姐的做法,那個烈日當頭的午後,我站在菩薩像恭誦大悲咒,祈願母親身體康健,福慧增長,遠離一切災厄苦難,祈願逝去的摯友能夠蒙受菩薩接引往生淨土,也祈願自己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真正明白無常如常的道理,學會放下與祝福。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靜靜地凝視著菩薩的臉,一股安定的力量由心而生,之前滿心的鬱悶一掃而空,我知道那可能是一種心理作用,但我更願意相信,那是菩薩聽見了我的虔誠禱告,對我加持祝福,灌注的力量。
(上,下:開山觀音步道)
·藥師古佛
原定的行程最後一站應該是選佛場(禪堂),由於時間關係,我又堅持一定要到生命園區參觀,便只好捨去,改由行走至藥師古佛步道,再前往生命園區。
(上,下:藥師古佛步道旁的臨溪景觀)
藥師古佛手持禪定印,承襲了南北朝雄厚樸毅的造像風格,雙眸微開,嘴唇微微上揚,跏坐花草竹林間。
向藥師古佛行禮聞訊之後,我們直走向一旁的小徑,沿著指示往前走便可到達生命園區,也就是法鼓山有名的自然生命公園,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便是植葬於此。
基於尊重,公園內是不能拍照的,400多坪大的草地,一點哀傷的氛圍也沒有,這一路上偶有遇到幾位家屬前來探望先人,可是我好奇著,草地上沒有任何墓碑與標記,植存的骨灰不消多久便與土地融合,變成養分了,要怎麼找到先人埋葬的痕跡呢?
或許,他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得到某種心靈上慰藉吧。
身命,也或許就跟著片草地一樣,不需要立碑來證明自己存活在這世間的足跡,也不會像民間說法一樣需要一塊專屬於自己的墓地來過著陰間生活。
人死之後,活在在乎的人心裡,也就足夠了,那才是真正的生命。
無常並不無常,它甚至是如常的,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這趟法鼓山之行,我好想明白了,雖然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法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依循著大自然法則生存著,因緣和合才是任何人事物存在與消失的生存法則。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地址: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法鼓路555號
電話:02-2498-7171
傳真:02-2498-9029
交通資訊:http://fagushan.ddm.org.tw/content/traffic/traffic.aspx
網址:http://fagushan.ddm.org.tw/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