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道場 - 農禪寺

三月初的台灣,鮮少有晴朗的天氣,那天清晨正好停雨,縷縷陽光穿透宿舍外的老榕樹,盡灑一片細碎金黃光影,打開窗戶依稀還能聞到雨後的清新香,微微涼風好似大地甦醒的呼吸。這天,是我來台的第一個週末,決定走出校園,一個人來到法鼓山的水月道場——農禪寺。




提起農禪寺,我想到1989年3月聖嚴法師代領僧俗四眾弟子於開山農舍念誦21遍《大悲咒》,或許是巧合,或許是聖嚴法師與弟子們弘揚佛法的願心感召菩薩垂憫,幾乎是同一時間,全度法師在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住持。於是,在種種因緣巧合,及各方人士的牽引成就之下,法鼓山終於啟建了如今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後來,聖嚴法師總說法鼓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佛教在台灣有個“四大山門”說法,即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以及法鼓山;而農禪寺是法鼓山的發源地,同樣也是漢傳佛教在台灣展延法脈的重鎮。

2009年,聖嚴法師圓寂;2010年進行改建,建築師姚仁喜說他當初請示法師想將農禪寺改建成什麼樣子?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法師也指示:未來改建之農禪寺為景觀寺院, 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 「水月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希望這個寺院不是艷麗,不是華麗,也沒有譁眾取寵,希望成為臺北市市區內唯一的景觀道場, 它是清雅、樸實、幽靜的、明朗的,沒有太多的色彩,也沒有太多的裝飾,讓這道場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寺廟,讓外國人到了臺灣會想到農禪寺看一下。



大殿前有一方水月池,這是聖嚴法師的慈悲巧思,聽導覽的志工說,水月池以回收雨水為源,每當颱風或雨季來襲,又可降低關渡平原水患,為民福祉;陽光,風雲,夕陽月光的變化在池面呈現不同風采,提醒觀者,世事虛幻無常,如空花水月,無需執著。

沿著導覽手冊的路線,在水月池旁,有一道長約160公尺的“連廊”。


每隔一段距離便設有一門,兩側的門都不相對稱,兼具透光與隱蔽的作用,又不致給人緊閉的壓迫感。




天氣灰濛蒙的,原以為沒有了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農禪寺便少了一份清明感,可是沒想到當天卻清楚可見農禪寺背向的大屯山脈,雲霧繚繞,雖看不見青山,但多了分朦朧美,恍若仙境。

這個角度看去,大殿如如不動地佇立在山下,前方水池水波瀲瀲不絕,無聲說法著,好比如何在波動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入三昧,得智慧。


22根柱廊撐起整個大殿的建築,後方連接著L型金剛經牆,總共用了106片板材,採水刀鏤空切割,把整部金剛經,5000多個字刻了出來。






我順著金剛經牆走了一圈,好像我自己也念了一部金剛經,當我回到大殿前,突然發現一個景象,讓我非常驚喜!





各個角度的重疊,讓白玉佛像置身在柱子內,外面的金剛經牆和大殿內的心經牆這麼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佛陀法像的背景。我想,這樣的虛虛實實的效果,是連設計師也預想不到的吧。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農禪寺處處地將這樣的佛法如須如實的呈現出來。


《心經》同樣也在講思維空性:“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形識......”,我更喜歡這句:“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我認為涅槃不是聖者往生的境界,涅槃是一種心境,當自己能夠讓心船過水無痕,沒有掛礙,沒有執著,就沒有了種種令人恐怖畏懼的想像與擔憂,遠離了顛倒夢想,便是達到了涅槃般靜寂清澄的心境,回歸到無染的本性,這應該也就是佛教說的“本來面目”吧!

可見,《金剛經》和《心經》是相呼應的。

參訪當天,剛好趕上農禪寺“蓮花迎向你”的新春藝術裝置。據說這個由竹子製成的藝術裝置在白天看起來像是張開的佛掌,入夜後將化為紅蓮,綻放光明。

佛教常提到“三界火宅”,而蓮花入夜後散發紅色燈光,似乎有著“火焰化紅蓮”的意義。


參訪最後,我回到農禪寺的起點,【入慈悲門】與【開山精舍】。


農禪寺山門(三門)與開山農舍於2005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入慈悲門,起大悲心。”是聖嚴法師對每一位到訪者的期許和祝福。



開山農舍室內是不允許拍照的,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拍了兩張~


室內設有展覽,介紹聖嚴法師生平。


農禪家風,法鼓禪風,水月道場,心靈道場。

拍了幾十張照片,我發現水月道場的美不是鏡頭記錄,拍得出的,這種美是需要靜下心來,眼看耳聽,專注的感受這座道場所帶給心靈的,澄靜。



農禪寺環景: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電話:02-2893-3161#801~804
開放時間:9.00am 至 4.00pm
官方網站:http://ncm.ddm.org.tw/








Share this: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

/ .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