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歲,是花漾年華,如花蕊般剛要綻放的年紀,卻不堪網絡霸凌,自我了結。原本沒注意到這則新聞的我,在媒體與網絡鋪天蓋地的報導和討論下,很難一點也不去關注。
幾乎每一則新聞都在報導著楊又穎自殺是在工作上受到排擠,以及遭受網絡霸凌,所以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才走上自殺的路,她希望用生命喚醒大家對網絡霸凌的醒覺。於是,富有正義感的記者和網民也紛紛站出來揪出狂黑楊又穎的元兇,成立反霸凌網絡組織,並依據著蛛絲馬跡,大膽推論是哪位學生/藝人排擠她,行動之快,簡直是比警察叔叔辦案還要有效率。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都搞錯重點了吧。
沒有錯,我們都搞錯重點了!
試想想,楊又穎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好還是壞呢?過度渲染楊又穎事件,會不會讓思想尚未成熟,成天掛網的青少年以為要控訴一件事情就得賠上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做法,是給社會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沒錯,卻傷透了愛我們的人,讓他們很可能一輩子都活在無法挽救死者的自責愧疚,與遺憾中。
而這一顆以生命為代價的震撼彈,震不了多久,很快地就會被社會大眾遺忘,因為永遠都會有更新更大條的新聞出現。
我們不必急著去揪出霸凌楊又穎的兇手是誰,應該把注意力回到事件本身,以及背後所要帶出來的社會問題。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探討省思的。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填鴨式,趕進度的教育下,為人師長的在課堂上傳授課業都嫌時間不夠了,更別談為學生解除人生疑惑。當教育只剩下分數與排名,那當學生遇到困惑困境的時候該怎麼辦,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有多少人能額外付出心力傳授學生正確正向正面的人生觀?我想是少之又少的。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我忘了標題,也忘了作者,但文章裡提到“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堂課,那這堂課最重要的功課便是發現愛,感受愛,付出愛。”這一句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來到台灣後,我深深地感受到這裡網絡/媒體環境是非常兩極化,要捧一個人就捧上天,要貶一個人就狠狠地踩在腳底下,用“正義”包裝收視率。
網絡世界的發達,讓自己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自己,卻打破不了民眾長期在對立與矛盾的環境下,熏陶出來恶質批判的習性。言論自由,如果沒有道德與公民責任的規範,很容易會淪為言論氾濫。這是台灣目前面臨的狀況,當然,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馬來西亞有一天也會這樣。
說穿了,我們都是霸凌者,因為我們的閱讀/收視喜好,造就了這樣的網絡和環境;因為我們常常懷著"看好戲"的心情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滋長了別人越作死越起勁的動力;也因為我們缺乏思考能力,隨著不知正確與否的流言/新聞起舞,造成連鎖效應無限延伸放大,甚至造成被議論的人致命性的心靈傷害。
我回想,當我每一次在網絡留言/評論的時候,我有沒有用更客觀的角度來思考,我有沒有用同理的心來為所要評論對象著想,而不是人云亦云,以偏概全,陷入霸凌與對立的惡性循環中。
理直氣要和,得理更要饒人,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包容社會的多元,減少惡意謾罵,減低兩極對立,找回最可貴美麗,寬厚溫暖的人情,也借此機會教育鍛煉生命韌力,遠比揪出並討伐兇手更為重要。
滿腔熱血的正義感必須是要建立在寬廣的思維,与寬闊的心胸之上,要不然,我們與口口聲聲要討伐的“霸凌者”又有什麼分別?!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