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跑者 跑出爭氣人生

“不完美的跑者”——曾志龍應慈少團之邀到慈濟居鑾會所,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帶給五十五位慈少前所未有的生命教育,學習即便是在顛簸道路上,也要步步踏實地跑出各自的人生馬拉松。







“如果你知道你的人生只剩十年,你會怎麼度過?”十一歲那年,曾志龍被醫生診斷活不過二十一歲,並同時確診糾纏曾志龍多年的疾病非小兒麻痹,而是“先天性腦麻痹神經萎縮症”。據醫生講解,在病患成長過程中,身體機能持續惡化直至衰敗;絕大多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感官發展及平衡力不佳,運動功能障礙,智力,認知能力及學習能力的缺損。

千里迢迢遠赴中國求醫,換來這樣的噩耗,曾志龍不禁思量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麼?當壽命大限被預知,當生活機能越漸衰退,又該選擇怎樣的生存模式?要向命運妥協?抑或是向命運之神宣戰?經過一段時間沉澱與思考,曾志龍選擇了後者。


“我是一個正常人,可是我根本無法想像一個被命運宣判的人應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命!”在聆聽故事的同時,慈少王培志設身處地把自己投入在曾志龍的故事裡,彷彿化身為那個無助又無奈的小男孩。

◎ 揮灑汗水 挑戰體能極限

青春期的曾志龍叛逆,也曾經是讓師長們無可奈何的“風雲人物”,渾渾噩噩地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他覺得既然終究“死路一條”,為何不利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運動。

有段時間,原本每天定時定量的藥物在曾志龍的身體絕跡,他倒是將足跡遍佈住家附近的足球場,甚至跆拳道教室,盡情享受運動場上的動感和自信,及揮灑汗水所帶來的舒暢感。

那時大量揮霍體力不但沒有令曾志龍的病況惡化,反而使他的肢體運動能力有所進步。對他來說“運動”是最簡單的保健方式,不僅僅是突破了醫生的預言,也突破了他生命的極限。但,不論多麼努力表現出跟常人無異的生活能力,也破除不了世俗的異樣眼光。

◎ 歷經挫折 貴人湧現照亮方向

“168諧音一路發,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吉利的數字;你們一定猜不到我的‘一路發’代表什麼?”曾志龍以通俗的問答方式勾起臺下所有人的好奇,慈少們意想不到這“168”代表著他中學畢業後一百六十八次向社會伸出觸角,一百六十八次應徵遭到回絕,也因為經歷這些挫折,持續的跌倒與振作,他更勇於面對並接受自己的殘缺。

時光荏苒,今年三十歲的曾志龍站在居鑾慈少課的舞臺,用顫動不停的左手寫下“夢想”二字,寫得雖然有些歪斜,卻足見下筆時的力道,令所有人感受到他對實踐夢想一貫的專注和堅持。

時間回到曾志龍二十一歲,按照醫生所言,他的生命將步入倒數階段。“我那時上了一堂林偉賢老師的課,我請教他,如果生命要結束了,我應該怎麼做?”林偉賢老師(實踐家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作家、專業講師)即刻回覆他:“什麼都不要考慮,做你想做的事、要做的事,還有你能夠做的事。”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引導他摸索未來的路。林偉賢老師更教會曾志龍“殘障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只要勇敢走出社會,社會就會給我們機會。”唯有走出社會,走出自我束縛的心靈枷鎖,才能認清自我存在價值。

人生就像一場未知里數的馬拉松,沒有人知道也不必在意我們究竟能夠跑多遠,重要的是設定目標,並且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前進。“在我找不到教練幫助我的時候,只有他願意教我怎樣跑馬拉松,讓我知道,不只要跑,更要有目標,有夢想的跑步。”曾志龍口中的“他”便是臺灣跑步界前輩——許榮興。若說曾志龍與林偉賢老師的相遇是從黑暗找到光亮,那許榮興老師的陪伴與訓練就是讓他從光亮中找到目標的起點,跑出自己的人生馬拉松。

◎ 化礙為愛 啟迪人心勇逐夢

有貴人相助,也需要懂得珍惜機緣,抓緊每一次自我挑戰的機會。由於身體狀況不佳,曾志龍的跑步路備受磨難,有次比賽腳部嚴重發炎,痛得必須靠止痛藥來完成比賽,他也不曾想過要棄權,只因他的座右銘“放棄比堅持更痛苦”時時出現在腦海裡,支撐他踏出每一步。憑著這股信念,讓曾志龍成為全球首位獲准參加超級馬拉松的腦麻痹患者,近年來更屢破世界紀錄,成為國際跑得最久,最遠的腦麻痹運動員,2013年甚至獲頒臺灣東吳大學榮譽校友。

從第一步跑出世界紀錄,從馬來西亞跑到臺灣,再從臺灣跑到國際舞臺,曾志龍絲毫沒有忘記父親的叮嚀:“要記得跑回家哦!”一路“跑”來,曾志龍無限感恩所有支持及扶持他的人,因為有愛,他才能跑得精彩,踏實地跑出了步步使命。

如果再次回答九年前林偉賢老師回覆他的那三句“真言”,曾志龍這次不假思索地直說:“我想成為運動家,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然後我希望鼓勵殘障人士,給他們一個機會走出來,因為只要走出來就有希望成就自己。”他認為自己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大貴人。

◎ 生命講座 慈少震撼獲益多

慈少鍾詩恩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律師,將來想為世界獻出關懷,付出愛心。她有感而發地說:“剛剛聽完曾志龍老師的分享後,心中激動澎湃,眼淚在眼眶打轉。覺得平常在追逐自己的理想時,停滯徘徊不前,可是我從他身上學會如果有夢,就要勇敢去追求,不必顧慮太多無謂的事情。”鍾詩恩期許自己能以感恩的心面對挫敗和困難,時時感恩周遭的人事物,幫助她有機會成長成熟。

慈少姚綜聖則坦言曾一度想要放棄自己,因為患有血友病被保護得像個瓷娃娃,好似一跌倒就再也站不起來,故無法跟同齡的朋友一樣在陽光下,操場上奔跑跳躍。他從小就埋怨“自己的出生為何跟別人不一樣?”今晚聽了曾志龍老師的故事後,有所醒悟:“老師讓我知道人生的意義,為什麼人要活下去,我該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應該要實踐我的什麼夢想!”深埋在心中多年的疑問,此時終有解答。

姚綜聖立志要當心理醫生,像曾志龍老師一樣輔導對生命困惑的人,協助他們尋找人生的一把鑰匙,開啟思想之門。以曾志龍老師為例,他堅信自己也能夠實踐夢想。

“沒有不爭氣的人生,只有不爭氣的藉口”曾志龍的這句至理名言讓慈少杜韞智印象深刻。她在心得報告上寫道:“生命中常常發生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不能一味的逃避,面對它才是爭取勝利的關鍵,當事實改變不了時,只有接受才是最大的力量。”

曾志龍永不言棄的精神也影響了慈少蔡彬璇,她說:“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新事物新挑戰。不管心情多麼不好都會記得揚起微笑。讓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成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不讓它成為煩惱的事情把自己打敗。”

◎ 擴展人生 傳遞大愛不退縮

而慈少隊輔彭雪芬從曾志龍的故事裡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人生不設限”。彭雪芬不把曾志龍看待為殘障人士,她由衷說道:“我覺得很多好手好腳的人,不管在事業或志業上,信心不足的時候,甚至還沒嘗試過,就選擇退縮。”

生命最可怕的不是身體上的殘缺,心靈上的障礙往往才是最恐懼的。演講最後,曾志龍勉勵大家“做人要做夢想家,做事要做實踐家”,不管生命的可知與不可知,恒持剎那,真真實實地看待每個當下,思考人生意義,實踐夢想,便能踏踏實實跑出精彩的人生馬拉松。

年僅三十歲的曾志龍雖然罹患頑疾,身體不方便,但他不僅把夢想寫在板上,更以行動實踐夢想,並與慈少們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攝影者:史貽興】
“沒有不爭氣的人生,只有不爭氣的藉口”曾志龍的的分享讓慈少杜韞智印象深刻。【攝影者:莊偉南】

慈少團隊與志龍大合照【攝影:徐國鴻】



注:本文原載於【全球慈濟資訊網】及【慈濟馬六甲分會網站】
網址: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630%3A2014-11-12-03-32-21&catid=108%3A2009-02-23-07-34-57&Itemid=553&lang=zh


延伸閱讀:
【地瓜成长日誌】 - 《不完美跑者 跑出爭氣人生》採訪後記 2014年11月19日



Share this: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2 意見:

  1. 我是从cari过来的^^
    建议可以加入一些阅读心得和大家分享哦~

    回复删除
    回复
    1. 谢谢你的专注^^
      这篇报导是我写的哦,我在部落格有发一篇采访后的心得~欢迎你阅读~请多多指教~
      《【地瓜成长日誌】 - 《不完美跑者 跑出爭氣人生》採訪後記 2014年11月19日》
      http://gyanho.blogspot.com/2014/11/20141119.html

      删除

/ .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