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跑者 跑出爭氣人生》採訪後記

(攝影:莊偉南,製圖:自原自語|部落格)


第一次採訪志龍是在去年年尾,居鑾慈濟歲末祝福的活動后,那次帶著“釣到大魚,挖到大料”的興奮感採訪,初步對志龍有所了解。

曾志龍,腦麻痹神經萎縮症患者,生命規劃講師,全球首位參與超級馬拉松的腦麻痹殘疾人士,同時也是世界記錄保持人。

接下來,因為居鑾慈濟青少年團邀請志龍講座的因緣,讓我有機會再次採訪他。在前一星期,我充當志龍的助理(哪有這麼好康的助理,吃吃喝喝一整天),更進一步接觸志龍的生活,和他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頭次與志龍用餐,肢體極度不協調的他,要吃上一口飯都好困難,雙手抖動得像是快要把餐桌弄翻了的感覺,我坐在旁邊,儘可能穩定住一切餐具,減少志龍用餐時候的不便。雖然志龍已經習慣了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自理生活,旁人卻看得心都揪了起來。

再次有緣採訪志龍,帶給我好大好大的震撼教育。我以為志龍短短一個小時多的演講可以讓那些坐在臺下的青少年獲益不淺,而我日後寫出來的報導也可以讓別人看到志龍的生命故事,勵志人心。可是,我失算了,原來受益最大,學習最多的人,是我。

我往後再也不會說自己透過採訪,走入別人的生命。我發現,當我專注,傾聽,了解別人故事的時候,我以為我走進了別人的生命故事裡頭,原來是受訪者用他們生命,走進了我的生命,豐富我,教育我。

往往面對殘疾人士,我們多少都會帶點“同情”或是“悲憫”的心態,與志龍相處的那天,我不經思考這些真的是他們想要嗎?

我們或許可以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給予他們幫助,但是,對於一個殘疾人士來說,幫助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在於“同情”或是“施捨”,而是要把他們當成一般對待,用平常的角度來跟他們溝通,甚至去了解他們的生活。

你會發現,他們外表看起來的殘缺,其實像宇宙般蘊藏著無比巨大的能量,更棒的是他們堅毅認真的生活態度,這些往往是我們所沒有的,因為“好手好腳”的我們,習慣地把理所當然的事情都真的當作是理所當然。

志龍帶我看見理所當然並非理所當然。身體或是健康的殘缺并不可怕的,最可怕的其實是心靈上的障礙。

如果,你要我介紹曾志龍這號人物,我不會用:“曾志龍,腦麻痹神經萎縮症患者,生命規劃講師,全球首位參與超級馬拉松的腦麻痹殘疾人士,同時也是世界記錄保持人。”來介紹他了。

這次,我會很誠懇地說:“曾志龍,他說他自己是不完美的跑著,但在我眼中,他是最有愛,最努力的馬拉松運動員,在這場人生馬拉松。


延伸閱讀:
《不完美跑者 跑出爭氣人生》


Share this: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 .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