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狂風攜雨的晚上,看完這部電影,心中突然有這樣的感慨:“聽見下雨的聲音,聽見雨中的愛情;淒惋而美麗。” ;全劇終,狂風稍歇,雨也停了;屋簷的水滴,滴滴答答,在我的心裡,像是《聽見下雨的聲音》的餘音,縈繞心扉。
方文山說,很多人不喜歡雨天所帶來的不便,而他不介意,喜歡雨天可以讓人停滯腳步,留住行人,留住自己,來感受人與人之間奇妙的緣分。所以有了這部電影的雛形。
愈兩個小時的電影,如歌,如詩;沒有緊張急促的劇情,如主題曲所寫“簷下風鈴,搖晃曾經”,哪怕是這麼輕微的鈴響,都能驚動著過往的每一幕場景,更貼切一點,應該說“雨景”才對,因為所有牽動劇情發展的重要情節,幾乎都是在雨天發生。
一個雨天,困住雨婕和小四,兩人偶遇邂逅;
另個雨天,阿倫在sharon打工的CD店,互不相識的兩人因為音樂而相識相知;
同一個雨天,同一個CD店,沒想到阿倫和雨潔一面之緣,到幾年之後竟成伴侶;路口的一場車禍,把雨潔和小四撞擊到兩個世界,而雨潔也從此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在那個雨天之後。
而周以樂就在每個雨天,把自己的愛盡收眼底,描繪著自己守護的人。
多年後,阿倫與小四在樹林邊慢慢地走著她們的愛情之路,一場雨,讓她們更親密,阿倫用外套為小四遮雨的場景,讓我想起《定風波》裡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是啊,誰怕,有愛就什麽都不怕。
原以為“鑊氣十足”,看似狗血類似偶像劇的劇情,方文山卻以輕描淡寫的方式,娓娓敘述故事的悲與喜,像是用小火慢慢煲著主角們的緣分,到最後大火一滾,才揭開所有在雨天錯過,遺憾,與萌芽的愛情。
方文山把韻腳詩,水墨畫,搖滾樂,傳統漢服融合在這部電影里,濃濃的文藝氣息,繪寫故事的過去與現在,我彷彿看到一副水墨畫在雨水滴滴不停的屋簷下,緩緩暈開。屋頂上的青苔被這樣清新的情境溫潤著,巧妙地暗喻著集“天時(潮濕)地利(屋瓦)人和(青苔)”缺一不可的情愛。
電影結局留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雨婕的回眸笑靨可以解讀成對阿倫感情的回頭,亦能解讀為事過境遷的坦然。又或許,結局早已藏在阿倫找雨婕道歉的那個雨天,無聲悲慼的唇語中......
最後,想用電影里的一首韻腳詩作結尾:
用鉛筆仔細描繪出 紙上的我們
框框裡 好多等待填空的人生
卻又怕說好的未來 失了真
於是蓋上書本
但總是溢出了幾行 橫著走的青春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