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大生命》專題報導:《居鑾旱情白熱化 社區祈福聚福業》

水資源告急!馬來西亞十一個州連續超過兩個月不曾降雨,居鑾縣已實施制水,國民叫苦連天。慈濟志工舉辦“水是大生命”社區環保祈福會,引導民眾地球暖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並且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小撇步。

慈濟居鑾聯絡處在巴羅佛學會舉辦“水是大生命”社區環保祈福會,帶領民眾與志工探討地球暖化,水資源等重要課題。【攝影:史貽興】


風調雨順的馬來西亞從去年開始天災不斷。2013年下旬先是豪雨不停,水位不退,全馬六州頓成水鄉澤國;2014年開始又遭熱浪來襲,十三個州屬當中就有十一州連續超過兩個月不曾降雨,約兩千萬人口受影響,而重災區就在柔佛州居鑾縣,也是全馬最早實施制水的地區。

居鑾慈濟志工經市議員向水務局(SAJ)查證,居鑾目前有兩個蓄水池,分別是森波浪(Empangan Sembrong)東區及西區蓄水池。東區蓄水池正常水位為1.2米,截止2014年3月12日,該區的水位僅存0.02米,創下歷年新低;所幸西區蓄水池尚在安全水平之上,維持在8.4米左右,每日五千八百萬公升的儲水量供全縣十八萬人口使用,但距離九千萬公升的基本需求用量還差一大截,所有民眾只能咬緊牙根適應兩天水供,兩天制水所帶來的不便。

居鑾慈濟志工到森波浪東區蓄水池實地勘察,證實這個原本供應過半居鑾縣民生用水的蓄水池水位已降至危險水平;附近河流乾涸,河床曝露在烈日下,剩下生命力旺盛的浮萍癱在乾燥的泥壤上,所看之處,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國會議員劉鎮東透露,雖然居鑾曾在2005、2007及2010年爆發水荒,最嚴重的一次是連續超過三個月實施制水,可是今年水位跌至0.05米以下,卻是有史以來的頭一遭!劉鎮東提出:“若大家都能夠去探討,提高城市規劃和日常用水的意識,我們的水資源就會得到比較好的管理。”普羅大眾勿以消費者的心態恣意用水,節約能源必須全民合作,以一個人與大自然的角度思考,才能確保大地資源得到最妥善的運用。

◎ 水源告急旱災起 社區祈福惕人心

因應此次旱災與水荒問題,慈濟居鑾聯絡處於2014年3月10日晚上,在巴羅(Paloh)佛學會舉辦“水是大生命”社區環保祈福會,帶領民眾深入探討地球暖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透過最近的旱情簡報,加強民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並且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小撇步。

“水從哪裡來?從天上來,那天上的水又從地上來。大自然的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人類要經濟成長,不斷大量地發展,做出種種反自然的開發,造成全球暖化。”活動協調葉志偉(法號:濟偉)向與會者講解,溫室效應源於心室效應,當人心變得貪婪,過度開發地球資源,佛典中的“五濁惡世”便顯現於人間;當眾生共業持續惡性循環,必定引起大自然反撲,釀成更多災害。

巴羅志願消防隊副主席許芳銓頗有感觸回應道:“樹膠園以前的河道是很闊的,種了油棕樹大河變小溝,也許油棕吸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代人一開(水喉)就有水,不會珍惜也是主因。”這次旱災,天乾物燥導致氣溫上升,居鑾縣和巴羅地區隨處可見自燃現象。許芳銓坦言單是三月就已經解決二十五起火患,往往因為無水可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林火燎原,把農作物化為灰燼。

水是生命泉源,天不降雨,地層表面溫度過高,枯死的植物再加上陽光毫不留情的曝曬,終究逃脫不了自燃的宿命。身為消防員的許芳銓,卻被水源的枯竭無法完成滅火的使命而感到無奈。

證嚴上人一再呼籲,天地告急災難起,大時代需明大是非。“我們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其實天地之間四大不調,是人人都要反省的時刻了。”當晚的環保祈福會從擬定流程,到動員社區志工廣為宣傳,僅僅用了七天的時間籌備,一心期許善的效應在各個社區擴散開來。

“之前根本沒有在意水資源的課題,因為水對我來講很容易得到;這次整兩個多月沒有水,會讓我反省,更加珍惜用水。”黃耀南看到慈濟援建甘肅水窖的影片,驚覺世上竟然還有人為了打水而千里迢迢,直說:“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辛苦的,我很幸福……”見苦知福的震撼,在心中激盪。

黃耀南聽到志工所分享的省水撇步,驚喜地表示原來水也可以這樣省!當晚的祈福會讓他開始正視水源課題。帶女兒與妻子出席的他,覺得教育務必從小開始,尤其從小培養小孩惜福愛物的觀念,往後便可在家中互相督促與帶動,甚至發願帶妻小參與巴羅慈濟的資源回收活動。

◎ 生機源自水資源 點滴如金當珍惜

水是大生命,天地間一切生物也必須仰賴水源的滋養才能顯露生機。當溫室效應席捲全球,人類要繼續無止盡地向大地予取予求?抑或是改變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阻止未來災難的發生?不僅是黃耀南,相信在場的志工和民眾也有了各自的理想選擇。

“要節省用水,就必須排除掉享受生活的慾望……”巴羅在地志工蔡文炘在臺上侃侃而談,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著手,如何把每一滴水的功能發揮到極致。譬如在浴廁水箱中放置裝滿水的瓶子,減少每次的沖水量;收集家中洗菜,淘米,淋浴,或洗衣的污水用來沖洗廁所,或是灌溉花草等用途。蔡文炘分享,只要大家小心留意,便可以發覺更多用水的妙法。

民眾王秀雲贊同蔡文炘的觀點,“我們平時先做起,習慣了就成自然。希望我們可以為眾生祈一個願,希望快點下雨。”王秀雲透露,自己平常都有做到節約用水,抹地用的水沒有使用一般清潔劑,而是加入自製的環保酵素,抹完地後直接用來澆花草,讓所有資源回歸大地。

敬天愛地聚福緣,愛物省水共善業

善惡在拔河,奢侈享受與簡樸知足就在一念間,葉志偉告訴與會者知福惜福還要再造福,“把這個福來帶動善的循環,善的法輪不斷地輪轉,讓善念共振,消弭天災!”

活動尾聲,志工手捧心燈緩緩入場,隨著唱頌〈誠心祈三願〉,燈傳燈,心傳心,盞盞心燈發出民眾與志工虔誠祝福的光芒。這一刻,祈願敬天愛地聚福緣,善業共振彌天災。

室外依舊無雨,但是心靈已經得到最好的滋潤。
原本供應過半居鑾縣民生用水的森波浪東區蓄水池的水位驟降,截至2014年3月12日,僅存0.02米,創下歷年新低,現已停止供水。【攝影:史貽興】

巴羅志工蔡文炘向與會者傳授如何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著手,把每一滴水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攝影:史貽興】




自來水龍頭也有無水時,馬來西亞多個州屬面臨嚴重乾旱問題,而重災區就在柔佛州居鑾縣,亦是全馬最早實施制水的地區。【攝影:史貽興】


志工整齊地站在巴羅佛學會門口,歡迎民眾入場。【攝影:史貽興】

居鑾慈濟聯絡處與2014年3月10日晚上,在巴羅(paloh)佛學會舉辦《水是大生命》社區環保祈福會,帶領超過70位民眾與志工深入探討地球暖化,水資源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攝影:史貽興】


王秀雲(黃衣)透露,自己平常都有做到節約用水,讓所有資源回歸大地,哪怕是一滴水也不愿浪費。【攝影:史貽興】


其他精彩圖集:




















·在此感恩居鑾國會議員劉鎮東接受採訪~








Share this: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

/ .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