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原
/ 柔佛亞依淡報導】
·氣候異常響警戒 力行環保不容緩
馬來西亞近日熱浪來襲,多個地方乾旱少雨,尤其在柔佛州居鑾周圍等地從農曆年前至今更是滴雨未下,各蓄水池及水壩均達警戒水位,有關當局強制制水,造成數以萬計民眾生活不便。天無雨,民無語,馬來西亞每年春節期間,由於南北季候風的緣故,天氣乾旱乃是慣例之事,但近年來的旱情一年比一年還嚴重,連民眾也深刻體會到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
慈濟證嚴上人曾慈示人四大不調源自人心不平,種種生活上習以為常的消耗浪費,將直接性地傷害環境,造成溫室效應。居鑾慈濟聯絡處志工有感現今所面對的乾旱天氣,由眾生共業所致,各社區志工紛紛舉辦環保茶會,號召當地環保志工及民眾參與,提升社區環保意識,並且人間菩薩招生,進而“齊凝善念,共聚福田,消彌天災”。
·發展志業十餘載 守護社區守護愛
2014年2月23日晚間,亞依淡慈濟志工李金峰提供自家前停車的空間,讓慈濟在當地召開環保茶會,逾50位社區環保志工出席,分享彼此走在志業路上的環保甘苦談。
茶會司儀彭雪芬向與會者透露,從回收量上的倍增看得出節能減碳的觀念在本地尚未普及,2000年八月開始每三個月一次舉辦資源回收活動,在2006年增至每兩個月一次,又在2013年改為每月一次。截止去年八月,整整十三年的總回收量高達17萬9千2百90公斤。試想想,如果沒有推動環保,如此數量龐大的“垃圾”將何去何從?對地球的傷害又是何其之大?
相較於一般環保站普遍為樂齡志工居多的情況,亞依淡環保點則大有不同,每到環保日,便可看見年輕一代志工多過老一輩志工的“盛況”,源於慈濟居鑾聯絡處早在2000年便與亞依淡佛教會結緣,聯合在社區推行環保,一班佛青之友更成為環保點的固定班底。可是由於缺乏傳承,這兩年隨著這批學生在中學畢業之後到外地繼續升學或是工作,環保日志工人次就從平均38位以上銳減至十幾位。
對此,環保組組長宋志良除了號召民眾多多參與資源回收,共同守護自己的社區環境之外,也感恩一路來堅守崗位的環保志工,不畏烈日,不懼旁人異樣眼光,以身示教,帶動環境保護的風氣。
·法喜分享如甘露 滋養慧命啟善根
人稱“阿珍師姑”的志工***,每天早晨八時必定騎著她的鐵馬,遊走在住家附近的花園拾撿回收物,當別人好奇問起她在幹嘛,她都會這樣回答:“你們看到這些是骯髒的垃圾,我看到的是黃金啊!慈濟賣了就可以拿去幫人…”做慈濟的同時,也在說慈濟。很難看出年近60歲的她,接觸慈濟僅僅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卻能夠深入地把環保貫徹在生活中,還帶動了外勞鄰居不把可循環的垃圾丟棄,而主動地留給她拿去資源回收。
當回收量逐月增加,而大家卻只停留在認同和配合階段,志工人數停滯不長,每個人的工作量將越來越繁重,早上八點開始的資源回收活動有時甚至必須到下午四點才能結束,不論時間與體力,無疑對志工來說一項磨人的考驗。
“其實沒有什麽考不考驗,只要不懈怠,一心奉獻,什麽都不是問題。”志工鄭詩海說道,做環保不能單單去勞動付出,而是要在做中培養自己的慈悲與愛心,念念為眾生,歡喜去做,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埋怨,所謂的考驗也只是自己埋怨的說辭,總結一句有心有愛,什麽都不難。
·一生無量菩提心 預約淨土在人間
做中學,學中覺,看似有形的地球環保,是無形的心靈淨化。協力組長徐國貞表示,這點就是慈濟環保志業的特色,透過付出來昇華自己的人格,實踐人間佛法。在亞依淡舉辦茶會最主要是透過志工們分享自己做環保的法喜,來接引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雖然目前志工人數不多,徐國貞堅信“一生無量”,哪怕僅有一顆種子,不斷用愛灌溉,用心栽培,終有一天會開枝散葉,菩提林立。他期許人人皆能心寬念純地付出,因為眾生共業,全民的福田,需要全民來耕耘。
環保茶會將會是一個起點,為慈濟環保志業在亞依淡區翻開新篇章,志工們有緣相聚,有志一同,繼續致力于人間菩薩大招生,四大調和,人間淨土的宏願就不是嘴上說說的口頭禪。如同證嚴上人所說的:“多做多得,少做多失。聽,不如行;說,不如做。只要有心動手做,沙漠也會成綠洲”。
ABOUT THE AUTHOR
並非事事都天生自然有意義,是我們在堅持與付出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肯定,然後經過「煎熬」「糾結」「省思」,再一次又一次的捨離。終於,那些別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索然無味的,在你身上都凝聚成閃閃亮點,最終才產生了你專屬的意義。
0 意見:
发表评论